Saturday, July 28, 2012

「文本誕生,作者已死。」


當代文學理論家羅蘭‧巴特說:「文本誕生,作者已死。」

這句話是說,當作者寫出一部作品,在他完成的瞬間,他和作品之間的關係就結束了,因為這個作品,之後都要交由讀者來解讀了。

王維《終南別業》的第三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廣受歷代眾人的無數推崇,連高中時的國文老師上到這一課時,都要刻意得大大地讚揚一番,總不免談談王維寫詩如畫的獨到筆風,以及運用禪機佛學於他的詩句中,開啟了獨樹一格地蘊含幾分玄妙氣息的詩作風格。

       
然而我並非生於唐朝,生活中也沒有科舉考試,目前,更沒能體驗詩人本身看盡仕途變化的境界。於我,「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一幅畫,是幻想出來的,沒有辦法與生活作結合。我想,對於《田園之秋》的作家陳冠宇,或是《山居歲月》的作者彼得‧梅爾,這段詩句或許是他們生命裡的真誠一部分。

相信很多讀過散文大師─李家同的作品的人都會有一種體會,總覺得這作家真是神了,總能在字裡行間將無形的感動不著痕跡的切入讀者的心坎。這位大師曾經寫道,許多喜歡他作品的讀者常常回函告訴他,某一本書中的一篇故事裡,環環相扣的劇情真是太感人了,由其是某幾句,竟能以淺淺的文筆帶出一番大道理來,令他深深地震撼。然而,李家同表示,實際上許多讓讀者的產生共鳴的經典,在當初寫作時的他或許並沒有想過,而讀者能從中解讀出另一番的心得,甚至衍生出精彩的人生道理來,身為故事的作者,又何樂而不為呢?

       
仔細端詳「文本誕生,作者已死。」這句話,其中的意義是要讀者思考,給讀者想像的空間,自己作延伸,自己讀出心得來,而不要被作者給約束住。常常,有許多的書在巧遇的當下是與我們無緣的,這個無緣也許是讀者的基礎不夠,無法體會書中的旨趣,也可能是時機不對,現在讀過去是淡而無味的感覺,但也許過十年之後,反而能讀出與以往不同的想法。

        因此,讀《終南別業》,反而「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一句,是我在讀詩的當下,最深得我心的一句。對我來說,它是我心的寫照,是能夠讓我細數點點滴滴回憶的一面真實的、有重量的、而且有魔力的鏡子。每喃喃念過一遍,在它印入腦海的一瞬間,就如同張開了一面細網一般,無意間撈上一件又一件的深刻記憶。

讀王維《終南別業》



生活的步調,我偏好純粹的僻靜。
就像一杯咖啡,不加冰塊,不加糖,也不加奶精。
只是獨自一份基調,反而顯得耐人尋味。

隱逸詩宗的王維在歷經仕途多變之後,
心靜也轉向淡泊寧靜。
我並不懂所謂伴君如伴虎的艱險,
但享用一番純然的幽靜卻不惶多讓。

四十多歲的王維閑居於輞川,
《終南別業》便是他此時期的作品之一。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臨叟,談笑無還期。」

全詩如閃電般擊中我心的是,興來每獨往兩句,
以一個「獨」來描寫唯有處於幽靜下,
我們的一舉一動,
才能全由興起、自心發,也就是隨心所欲。
接著又以一個「空」字,
描摹出陶然自得,
那種不著痕跡的快意唯自己知道的意境。

受眾人所推崇的行到水窮處兩句,
我目前倒是無法體會。
我想也許要歷經某次的壯遊以後,
藉景反思,
才能與之共鳴。

反而是全詩的最後一句,
在隨興而發的優遊後偶得同趣、知音共賞,
無意間,
更把心中的快意往上推了一層。

Monday, July 23, 2012

鹿港遊記


鹿港遊記 ()

        鹿在中國文化裡,從古至今變綿綿不斷的博得人們的好感,最繁華時的鹿港,是台灣經濟的重鎮,取一個好名子至關重要,若非取的服眾,又怎麼能延用至今。因此,再談談鹿港之前,先來談談「鹿港」這塊招牌,以及究竟鹿是如何獲得古今眾人一致的喜愛呢?

鹿,在中國是代表吉祥的瑞獸。古人因為鹿的性格溫順,群聚生活而認為鹿是具有靈性的走獸,兼具仁愛、慈悲的美德。就型態而論,鹿的體態纖長,行動輕盈靈巧,擅長途奔跑且兼具一對大角,能攻擅守,是古人心目中神往的走獸,因而賦予了鹿崇高的神性。信史時代以前的鹿石、鹿紋彩陶,甚至是鹿神信仰就是因此而來,民間信仰的「風伯」便是鹿身、蛇尾、豹紋以及頭如雀鳥的組合。

        從內涵來看,鹿的仁愛可鑒於詩經小雅鹿鳴篇「呦呦鹿鳴,食之野苹。」另外,著名的「鹿鳴宴」可引據自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之野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段話中的深意在指曹操自述自己求賢若渴,禮遇賢能的決心。同時,「鹿」音同「祿」,正合祝賀詞中「福祿壽喜」、「加官受祿」的諧音雙關。此外,鹿與鶴共同為長壽的代表,即所謂祝壽掛軸上野鹿與白鶴共棲在桐樹下的景致以表達「鹿鶴同春」的意思。

        在古人心中,鹿又是華美而尊貴,有時矯若閃電地穿梭於群木間,有時又以一種雍容華貴的姿態,在明月下酌飲山中甘泉,這等迷人,深深使人喜愛的神韻,難怪逐漸被引申為眾所追尋的物事,甚至是帝權、皇位,熟知的「逐鹿中原」一詞,所說的「鹿」正是指「帝權」了。

        鹿港的繁華始於首開台灣貿易之河,可見於「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記述。但鹿港這個名稱或許起源更早,如今,確實的來源是始於何處已是眾說紛紜。有人說,鹿港在古地圖上看起來正是支鹿角的形狀。也有說法,過去的人們因為往來鹿港這個貿易海港時,常見到有鹿群出沒,而稱此地為鹿港。這說法就好比是屏東縣的鹿寮村,因為當地有著富足甘美得天然湧泉,在為開發以前就有著數目頗豐的鹿群出沒,後來的人們在此搭建了許多寮子,圈養起鹿來生產鹿茸藥酒,而得鹿寮之稱。

        或許,原始風貌的鹿港所在正是一處地秀泉甘的寶地,如此,才能滋養出一群群尊貴細緻的鹿,等到人們的足跡遍足,對初窺繁榮的貿易體系來說,鹿更是一種附加價值極高的對象,因此,不難猜出本地、及至來往此地的商賈,甚至是跨越時空,來此追溯往日風華,瞻仰過往光采的遊人們,都對鹿抱持著百般的好感,否則,若是一個不能引人神往的名字,又豈能使之名傳千古呢?

鹿港遊記 ()

        遙想海的變動,人的變化,過去鼎盛的鹿港是一處直臨黑水溝的貿易重鎮,一時往來此地的商賈名人不知凡幾,一躍之後,便成為整個台灣經濟的樞紐。在絕代的風光之下,不知蘊藏了多少成為達官貴人的機會,更不知流傳著多少篇記載著這段千千華年的文章名句,可惜,又有多少人記得這些呢?

        遊古蹟名勝緬懷過往,看穿時間待人一絲不苟的絕情,以一吐心中壓抑的苦悶記憶;借登高望遠一睹天地雄渾之壯景,以激盪揮灑滿胸的豪情。這樣的精神暢遊絕不止今人作得,歷朝各代的文人雅士皆如此,只是古人擅趁興作詩、作詞,抒發景物與自我的心靈交流,而今人則不諳這種內斂婉轉的表達形式罷了。

頭一遍走進鹿港老街,就像闖進了一座失落沉睡的皇家書庫,有著富麗堂皇的壁畫、柱雕、天花板。站在大廳中央,極目望去全是四通八達且望不見盡頭的書櫃,走道,還有寂靜。然而,導引我進入的竟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佝,甚至,我所觸及到的每一本的典籍全都布滿了沉甸甸的灰塵,在這偌大的空間裡,彷彿只有我一人格格不入。沉思片刻後,我只好無奈的轉過身,靜靜退出門扉,開始觀望起做工精美的門把來。

        談到這種無奈生心悶的感觸,盛唐詩人孟浩然有一詩《與諸子登峴山》寫得更加深沉,更把這種情感給宏觀化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南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

        這是孟浩然與一行友人共同登臨襄陽縣南的峴山時,睹物興情所寫下的體悟。前兩聯寫得正是緬懷歷史的過程,第三聯雖然寫景,但卻是精選,能同時譜出人世滄桑之感。最後一聯巧妙運用了一則能與全篇呼應的典故,因此,直寫滄桑感觸的句子雖然不多,但徐徐讀來,卻能讓人心中升起一股追思且神往的意念,不過,這樣的意念實在難以完全抒發,因此只好憋在心口,使人不由自主地只好深深地長嘆一口氣。

        繼續跟著窄窄的巷弄前行,腳步聲不自覺地便輕了,耳朵不自主地便靈了,心裡頭也總是不時地有按不住的追思宛如錯覺般乍現,覺得一瞬間,自己便被排排暗自呢喃著的舊牆老屋給夾道圍住。我希望聽懂它們在碎碎呢喃著什麼,所以只好靠得更近,用手,用呼吸,甚至用直覺去嘗試揮去阻擋在我與它們之間的洶洶的時間洪流,即便我清楚這恐怕是一種僥倖,但完全是出自於一股莫名的期待。

        這一縷期待我無法用自己的言語寫得明白,但作家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段話卻點醒了這份模糊的觸動:「幾個少年抬起頭看了一會石碑,他們讀不懂那些文字。石碑固執地愴然肅然獨立,少年們放輕腳步,離他們而去……明天,或許後天,會有一些遊人,一些少年,指指點點來破讀這些碑文。


Sunday, July 22, 2012

短文●夏 (一)

短文●夏  (一)


    夏初,一場鬱悶的急雨後,一片惱人的樂音響徹窗外。隔戶屋簷外的遮陽板不休地奏起了沉甸甸的三連拍,一聲「滴─滴─答!」復一聲「滴─滴─答!」


    思緒與靈性一樣,本質如空氣。直墜的雨滴每響起一聲,周遭隨即撩起無數波紋,使靈感潰散。我努力讓自己的思緒專注於眼前的紙與筆,但這縈繞的魔音卻豪不罷休的纏了上來,一恍神,前一刻才費神地從腦海裏硬生生擠出了一寸的隻字片語,下一刻,卻被它精準地裁去了一寸,竟活似一把氣焰洶洶的剪刀。


    我無力阻止它的侵擾,但我有權訴諸它的罪狀。此刻再過去半個時辰便是下一個子時的輪替。平日,這會兒正是晚讀的好時機,因為正值寧靜、清閑與沁涼,可以不受干擾地讀書寫作。今夜,空空莫名裏迎來一場罕見的西北雨,這雨卻下得如此晚,也如此煩。還記得人們常指「西北雨」明明是一股再不拖泥帶水的急性子呀!誰知,竟會留下這麼一個煩人的尾巴來擾人作息。

Tuesday, July 17, 2012

現代人

現代人


我的鼻子在抗議
因為沒有安裝空氣清淨器


我的耳朵在抗議
何時方能聽聽蟲鳴與鳥音?


我的眼睛哪能不抗議
超時加班又不能加薪


腰背肌肉也要抗議
莫怪電視電腦惹爭議
只怨主人長坐不願起!




這是一首打趣的詩,
獻給我的鼻子,我的耳朵,我的眼睛,
還有,我的全身,
不停忍受來自外界那諸多蠢蠢欲動的敵意。


一日,走在路上,
猛覺得鼻子劇烈地一抽!
在刺鼻與受傷的感官還未退去的同時,
目瞪口呆的看著一臺猛排白煙的機車揚塵而去,
我是為了飯後散步而前往社區大部分的人為了同樣目的集散的場所,
沒想到,也讓人無法安適。
不妙!住在屏東郊區的我,
目前,連散步也要帶上口罩了呢!

Friday, July 13, 2012

《If I Could》

    The song If I Cloud is a greatly emotional, meaningful performance that done by Celine Dion, one of the most eminent divas in the world. To me,it is so truly and deeply that such love from a mother who wants to give it to her particularly own kid was expressed by the collaboration of both writer and singer. Once I heard this song, simultaneously, I was touched by such heavy but sweet lyrics and melody throughout the whole piece. Here, I hope more people could have a chance to hear the song and think at length about the love that our parents infused generously into our life.



If I Could lyrics
Songwriters: Sharron, Martha Vanessa; Hirsch, Kenny; Miller, Ronald Norman;

If I could, I'd protect you
From the sadness in your eyes
Give you courage in a world of compromise
Yes, I would

If I could, I would teach you
All the things I've never learned
And I'd help you cross the bridges that I've burned
Yes, I would

If I could, I would try to shield
Your innocence from time
But a part of life I gave you isn't mine
I've watched you grow, so I could let you go

If I could, I would help you
Make it through the hungry years
But I know that I can never cry your tears
But I would, if I could

If I live in a time and place where you don't want to be
You don't have to walk along this road with me
My yesterday won't have to be your way

If I knew, I would try to change
The world I brought to you to
And there isn't very much that I, I could do
But I would, if I could

Oh baby, mummy wants to protect you
And help my baby through the hungry years
It's part of

And if you ever, ever need
Sad shoulder to cry on
I'm just someone to talk to
I'll be there, I'll be there

I didn't change your world
But I would, if I could

Oh darling, I love you baby


[ From: http://www.elyrics.net/read/c/celine-dion-lyrics/if-i-could-lyrics.html ]


Link




談閱讀(一)


談閱讀()
此篇為近日讀了一本令人大力推崇的經典好書《閱讀是一輩子的事》而寫。這本書由天下遠見出版,於專訪數十位文壇知名作家後,編整出一生為書而痴、為書而狂的一流「讀書人」,怎樣深切地道出閱讀的價值以及真情暢懷讀書之樂。

引用作家南方朔先生所說的話:「閱讀是shopping,不是集郵。」

Shopping 重的是優遊於玲瑯滿目的商品之間,頗具耐心的挑東撿西,貨比三家之後個人品味的體現,陶醉於樂在過程的那段時間,讓遠處的思緒進了我們的眼珠子,然後又流過了腦袋,為我們的思考帶來養分,而不是如集郵那般看重的是結果。怎麼讀得開心,感受知識的收穫,進而改變待事待人的氣質舉止,以及為人肯定的欣喜才是閱讀所獨有的樂趣。

與書的相遇是緣分,碰著了就是碰著了,不必去刻意安排什麼讀書記畫。簡單來說,閱讀是一種長時間的累積,撇開成見的枷鎖,揀選與自己有所共鳴的書籍,並持之以恆地博而雜的閱讀下去,正所謂作家朱天心所說「深信雜食性的閱讀,必能轉化成自己知識的養分。」 若比擬成shopping,即不去比較買了多少,不去細數收藏了多少,因為這份樂趣最令人久玩不膩的是「思考」,乃經過思考後決定收入囊中的一段歷程。從中,一再檢視目前最適合自己的,那些重複的、低俗的一概不收;昂貴的、穿在身上無法襯托出個人韻味的也該剔除,這個道理,我節錄一段南方朔先生所述:「一本書,倘若是花費一、兩個小時即可讀完的,那代表我們已經對它的內容大致明瞭;若是入目皆是不明白的概念,那代表著尚未建立起閱讀它的基本知識,也就是時機未熟;反倒是那些讀起來似懂非懂,但又覺得十分對我們胃口的書籍,才是裨益特別大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