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6, 2012

唐詩‧鄉愁‧現代人


唐詩‧鄉愁‧現代人

人的細膩,在在表現於變化千千的心境。人有「痛心」時,搔首盡是白髮,愁緒掉落滿室;「春心」時,聞鳥鳴宛如天籟,見花開更是共相爭發。然而,何謂「鄉心」呢?

現代人對於故鄉的印象,也許正如作家冉雲飛《尖銳的秋天‧里克爾》當中所寫下,「現代人幾乎是沒有故鄉的,一座大得連街道名字都難已知曉的城市,一座能吞吐無數人群但老死不相往來,能吞吐成千上萬噸垃圾卻無處傾訴情感的大城市,到底是誰的故鄉,天知道!」因為訊息的發達,交通的便利,已經很難再體會到「鄉愁」這樣的情緒,要不就是沒有像古人那樣的深刻,有著「死別已吞聲,生別長惻惻」的痛苦。因此,藉著幾首名篇詩作來談一談遠行人與鄉心的意涵,初嚐一點多愁善感的秋天那苦澀的愁滋味吧。

自古文學作品裡,談回憶故鄉的作品屢見不鮮,作者常常都在夜晚獨處時,或是秋色蕭條時,看著身周,忽然埋首陷入一片濃濃的鄉思之中。先看,宋朝的《湖上寓居雜詠》

荷葉披披一浦涼,
青藘奕奕夜吟商。
平生最識江湖味,
聽得秋聲憶故鄉。

入秋,湖面的荷葉已稀疏零落,反倒是蘆葦叢愈發茂盛,夜半,作者遊經此地,看著四時的景物替換,吟起了應景的歌曲。生平大半的時間都在江湖漂泊闖蕩,見眼前蕭條的秋景反而勾起了對故鄉悠悠的思念。這首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是由景入情,抒發思鄉的情緒。

再看這首唐朝,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驛裡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作者一人獨坐在冬夜裡的燭燈前,默默地與映照出來的影子沉寂對應的景象,幾乎符合了每個人對於異鄉的遊子在夜深人靜的時刻想念家鄉的印象。在這樣的氛圍下,作者陷入了沉沉的思念當中,也許是憧憬,又或許是後悔。

接著看王維《雜詩》如何由另一個角度切入思鄉的情緒。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這首雜詩不愧是出自五言詩的大家,王維,他用淺顯生動的問答句,來描寫自己思鄉之熱切。因為碰著了同鄉來的客人,一時間既不知道要先問先什麼,那就先問問那株在我家窗前的梅花開了沒吧!

先前看過了由景入情的手法,也看過了描寫獨處氛圍的詩作,更讀到了利用問答句來表達思鄉得巧妙運用,接下來再看看詩聖杜甫,如何用側寫,示現的手法來抒發情懷。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不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

杜甫與妻子兒女因安史之亂而分隔兩地,看著團團的月亮,不禁想起遠在天邊的家人。作者不正寫自己的思念,反而利用側寫的手法,懸想著妻子在閨中獨看明月,站在深深的夜裡,任月光揮灑在纖細如玉的手臂上,任秀麗的盤髮被夜露沾濕,更在最末句拋出一種疑問和憧憬,哪一日才能等到紛亂平息,一同站在窗前,讓月光將我們的淚痕吹乾。

具體而言,鄉心是一種心靈回溯的儀式,在鄉愁的回憶中,有時是出於對生活現狀的不滿,有時來自深刻的情感讓不再復返的時空顯得絕對的美好,無論如何,詩人們寫思鄉,實則是心靈上的歸鄉的渴望。因為,即使是夢幻,但卻是一種憧憬,大致上反映著美好事物的嚮往。因此,在這樣子的執著下,所有和過去有關的人、事、景,都將成為我們在精神上歸鄉的線索。若是執著於字面上的現實的歸鄉,反倒落入俗套。

不只杜甫,白居易也擅長這種推己及人的抒發手法,再看《自河南經亂》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一樣是在艱困的年代,一家人無法守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只能流離各奔西東。因此作者說憔悴孤獨的身影化作千里雁,各自離開家鄉宛作九秋蓬,接著,用示現的手法想像,分散五處的兄弟雖然見不著人影,但望著明月思鄉的惆悵卻是相同的。

另外,在音訊不通達的年代,現實的歸鄉或許也是一種壓力,走一遭迢遞艱辛的回鄉路,更讓人不敢接納今昔變遷的事實。且看,宋之問《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雖然,實際上是宋之問被貶謫到嶺南去,而作此詩的時候是懷著一份欣喜因為能有機會從遙遠的流放之地回到家鄉,但同時也害怕著家鄉得親老們對於他的指指點點,因此興起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情緒。除此之外,我認為久居異地,由其是音訊中斷的人們要返鄉之際,馬上要面對自己所期待的人,所在乎的人的現實狀況,那種情緒大概也包含有幾分膽怯之情吧。

身在異鄉的遠行人,除了夜半和秋色以外,每逢過節的時候更是加倍的痛楚。下一首是崔塗《巴山道中除夜有懷》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於僕僮親。
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

異地,由其是到了團圓的節日,看著他人的和樂,街道上的熱鬧,實則更易勾引起旅人的惆悵。但這首詩的作者在最末句仍寫下了期許,說出明天又會是新的一年的積極態度。

除卻唐詩文體的鄉愁之作,也來看看其他作品。

《古歌》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誰不憂愁,令我白頭。
胡地多颷風,樹木何修修。
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秋天的景致孤獨蕭條,到了這個時節萬物寥落凋零,是最易擊潰人心中掩飾寂寞的那堵牆。第四句用了類句來摹寫異鄉人的真實寫照,到了最末句更是用譬喻點出這縷心中的鄉愁,難以言明釋懷,就像是身體裡有車輪輾轉一般,令人飽受斷腸苦楚。

最後分享的是現代詩人,席慕蓉《鄉愁》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夜晚響起。
故鄉的面貌是一種模糊的惆悵,
彷彿是霧裡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讀完這首詩後,不妨想一想自己對故鄉的印象又是什麼呢?

後:
內容多出於文心的唐詩,但我希望在讀後更近一步將內容作系統系的整理,嘗試中。